(通讯员 容蒲莲)7月9日,必赢76net线路第九期开道讲坛开讲。本次讲坛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为师生作了题为“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区治理与社会建设”的学术讲座。报告由必赢76net线路院长田北海教授主持。
开讲伊始,冯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将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即社区应该怎么建设?应该和能够建设什么样的社区?社区政策究竟应该向何处去?从而提出何为社区和社区何为两个理论议题。
一是何为社区?冯仕政指出,受滕尼斯的影响,社会学家有强烈的共同体情结。对社区的“想象”主要包含四个要素:地理上相依不离、功能上唇齿相依,情感上惺惺相惜,组织上自主自治。但是这种“想象”在现实生活中总是“碰到钉子”,现实生活中社区的功能总是错位,现实生活的社区承担不了“想象的”这么多职能。冯仕政认为,这种错位主要是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的错位。物理空间是由各种物理结构——如山、水、墙窗等围合而成;社会空间是由各种社会结构——地位、规范、期待等围合而成。由于这种错位,而引出了第二个问题,社区何为?社区同时占有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两方面,社区的错位主要表现为社区与社会、社区与政区、社区与社工之间的张力。
冯仕政认为,中国社区治理的重要任务,是把握物理空间与社会空间两种空间之间张力的形成和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有针对性地予以调整。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之间的张力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物理空间来讲,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总是依托于特定的物理坐落;其二,从社会空间来讲,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形成不同的系统和层次;其三,不同系统、不同层次的人对空间坐落有着不同的需求、理解和使用,从而有不同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正义。
冯仕政指出,要面对群体内部的分化与张力,直面不同人群和阶层在生产和生活时空上的交错以及因此而带来的种种张力。若简单地追求团结和整合,反而造成更大的矛盾,需要通过适当的区隔,实现有机的整合。
那么社会工作能够克服社区建设中集体行动的困境吗?社区能成就共同体吗?冯仕政指出,社会工作只是以外部输入的方式解决了集体行动中的关键问题:领袖、资源、思维框架、政治环境等问题,但问题是:这种投入可持续吗?很多社区实践表明,社工“一扶就活,一放就死”;也可能产生霍桑效应,因为干预本身可能造成新的分化与张力,比如引进了市场以及新的价值观念。简言之,人的分化和整合,在任何时代始终存在,在全球化和城镇化时代则更加复杂,因此我们需要回答社区归谁、靠谁和为谁三个基本问题。
最后,冯仕政提出社区治理三个目标:其一,不打,即法律层面的约束,社区居民能厘清、尊重、履行基本权利;其二是不垮,政治上的责任要承担好,保证和扩大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其三是能耍,从社会性来看,要营造共同体意识和友好的社区氛围。总的来说,要以政治性托底,社会性拔高来推进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
审核人:周娟